Morven Hsu
6 min readNov 5, 2018

【書】挪威人教我,比競爭力更重要的事

本書以一個曾旅居挪威的台灣人的所見所聞,來探討北歐經驗能帶給我們什麼。

北歐數國的高稅率以及高福利舉世聞名,而挪威藉其天然的石油資源擁有先天的經濟優勢,但是可貴的是其透過政治及制度的建立打造出「均富」的環境,從生老病死皆有政府從中協助,而並非像部分中東的石油產出國。

本次節錄三個主題,以旁觀者的角度一觀這遠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度。

從服務業看平等

挪威的服務業與台灣相比可說是天差地遠,舉例而言,在挪威的餐館很難享受到與台灣相同的待遇,但原因並不是因為挪威人比較隨便或是好吃懶做,而是挪威的生活步調和觀念、與台灣大相逕庭。

由於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挪威人民並不會有「有錢就是老大」的思維,假若你今天到餐館用膳,服務員並不會因為你是消費者就有客尊我卑的想法,更多的是雙方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相處。今天客人來餐館用餐,我提供我的廚藝、客人則提供金錢,兩者各取所需,以客為尊何來?

而這種平等的概念在挪威俯拾皆是,而這種人人平等的觀念之所以深植人心,一部份或許是源自於挪威均富的環境。

傳統上會因為社經條件的不同,各階級自然而然的產生,而不同階級之間就有如封建時代,身處不同階級的人,便應當身受不同的規範,並擁有不同的待遇等等;但是在均富的條件下,社會中人們貧富差距不大,既然彼此差異不多,不平等就沒有存在的養分、而逐漸消失。

但若要去探討這種平等的觀念何來,可能是天然艱困的環境、可能是後天的教育養成等,但這邊想談談政策所帶來的影響。

或許我們很難去斷定到底是平等的觀念使得政策推向均富,還是政策推薦均富之後使人民產生平等的觀念。但這其實是一個交互影響的正向循環,因為平等的觀念使得政策的制定傾向均富而不是圖利少數;而均富的環境又使得人們彼此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而有平等的概念。

而這種概念可以引用德國社會哲學家霍克海默的一段話來說明:

一個人之所以能有紳士般的行為舉止,主要基於此人衣食無缺,於是可以自我訓練得從容且自制。也因其生活安穩舒適,所以極少因個人權益受損而大發雷霆。

而這種平等的觀念,除了服務業外、更在各行各業中體現,同時達到我們預期外的好結果:如媒體業能夠以客觀的角度做報導而不用被金權綁架,工匠們能夠堅持自己的品質而不被市場所影響等,當人們能夠不被外物所囿,才能夠真正的進步。

對於死刑犯的”禮遇”

挪威的連續殺人犯布列維克,背負77條人命的慘案震驚國際社會,但是帶給世界更多驚訝的則是挪威對於該殺人犯的「禮遇」,甚至讓你我百思不得其解。

挪威是非常重視人權的國家,不論你的種族、性別、宗教等等有所差別待遇,而罪犯並沒有被排除在外,罪犯能夠享有所有其他人所享有的人權待遇,需要有正常的娛樂、社交以及受教的權利

以該連續殺人犯而言,因為其情節特殊、不方便與其他罪犯共囚一室,所以便安排其住在單人套房內,享有電視、健身房、戶外採光還有放風等等待遇,監獄儼然成為其私人招待所一樣舒適。

而在某次訪談中,該罪犯甚至告訴記者他正打算絕食,因為獄方不為他購買最新型的電視遊樂器供其玩樂,而最後獄方真的買了。到這邊可能有人無法想像為什麼會有國家做到這種程度,對於那些受害人而言該情何以堪。

但挪威有其自己的一套邏輯,挪威認為在受刑人服刑的這段期間,政府必須做的並不是折磨他以達到懲罰的目的;而是要協助他在受刑完成後能夠繼續融入外面的社會,這也是為什麼挪威政府提供非常多的諮商協助,去了解受刑人犯案的動機、並且從旁協助其出獄後能夠自食其力,最終不再犯案。

而實際的措施就是提供受刑人各項正常的休閒娛樂、並且滿足其求知慾或是學習技能的權力,從旁了解當初的犯案動機並加以輔導。

挪威政府並不將各個受刑人視為個案,而是將其視為通案,藉由完整的了解以及輔導,最終目的是避免社會上出現第二個相同類型的犯人,所以當連續殺人魔在服刑時主張政府規定他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要求他想進挪威首府大學就讀,雖然社會此時上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但是政府終究同意的他的要求,但是規定其不得與其他學生一起上課作為退讓的條件。

這部分或許難做論斷,事實上也沒有是非對錯,同時無法去做價值上的優劣評比,但是挪威政府的想法或許可以讓我們好好思考,到底刑罰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孩子成為「可靠的人」

挪威等北歐國家的教育制度與傳統東方社會大異其趣,東方教育大多專注於基礎知識以及理工科相關技術,東方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畢業後能夠成為稱職的企業員工,若能夠無縫接軌至職場就是對於學校最大的成就。

而挪威等北歐國家從兒童教育中的重點方針、反而是在教育孩子們「成為一個可靠的人」,什麼是可靠的人?簡單說就是言必信、信必達。

父母與他們孩童的相處模式中,並不把他們當成一個心智未開的兒童,而是將他們當成一個成熟的大人對待。也因此北歐等國的法律規定不可對孩童體罰,多數北歐父母也對自己的孩童有非常高的容忍度,當彼此意見相左時,並非權威式的要求子女配合,而是希望藉由對話來讓孩童了解「大人們」溝通的方式,培養其用「大人們」的方式思考,所以北歐的年輕人時可發現其成熟的程度似乎與年齡不相仿,便是從小開始訓練的成果。對比東方的教育只希望小孩會讀書,出社會後才發現其實自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過月亮總不是外國的比較圓,依作者的個人經驗談,也不乏看到挪威的賣場內有孩童對父母拳打腳踢,或是對幼兒園老師口出穢言等等,與過去中國一胎化政策下的兒皇帝現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享盡所有資源跟關注的環境下長大,造成部分兒童誤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反正父母也不敢動我的這種心智,除了挪威之外在北歐他國如瑞典、芬蘭等等也有類似的現象產生,開始讓北歐人民開始反思,以後是否真的想把自己的國家交給這些「討人厭的小孩」,也算是作者對於北歐這人人稱羨的國度,揭開那較鮮為人知的真實面貌。

我們經常說文化沒有優劣,但是社會以至於自身,卻不免對不同文化之間掛上崇尚或是鄙視的濾鏡。或許這種為事物做價值判斷與分類的特質是我們的天性、以讓我們在過去惡劣的環境中存活;相較之下平等反而更像是後天不自然的產物。

或許我們在接觸其他文化時,能夠本著你沒有比較好、我也沒有差到哪去的想法,才能夠更客觀的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同時自省時不卑不亢,才能夠真正趨使我們向前邁進。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Morven Hsu
Morven Hsu

Written by Morven Hsu

已搬家至個人網站:www.morvenhsu.com 歡迎舊雨新知移駕指教🙂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