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ven Hsu
4 min readMay 14, 2019

【論】內化的歧視最讓人作嘔

《做工的人》讀後感

常聽人說習慣的養成在於內化,假設我們能將想要養成的習慣調適成呼吸一般,完全不用時時自我提醒而自然而然,那就代表這習慣已經內化成自我的一部份,也就達成我們養成習慣的目標。

同理可證,假設我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身處於一個自由的國度,就代表我們本身其實並不自由。

價值觀亦然,倘若我們必須時時提醒不要歧視他人,那就表示歧視的因子其實深深潛藏在自己的價值觀內。

本書收錄數個短篇散文,作者以監工的身分,從第一線的角度去側面描寫一群在工地討生活的人,敘述他們所面對的現實與日常、進而抒發己見。

另節錄本書副標題:

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
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
但一個人只是想活著,謙卑和努力地活著,這難道不值得尊敬?

顯見作者出版本書有許多觀點想要表達,像是「社會普遍看不起工人」等等,進而為這群辛苦奮鬥的工人發聲平反,希望社會能夠多給予這些人應得的尊敬

但看完本書,我只感覺到一個歧視已內化的人,闡述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使人難以苟同。

本書所收錄的散文,經常性的妖魔化公僕以及相關業務承辦,從交通取締到汙染排放等等。而作者在描述中雖未明言,但總是給人一種感覺:

因為工人們的處境很艱難,因為他們生活很辛苦,所以其他人應該要體諒他們,其他人應該要為他們開一道方便之門。

這種價值觀就是標準的將情放在理之上。

近代西方社會講求法理情:先談法律所規範的事務,再來就法律未規範之處以道理而言該如何論斷,最後才就人情面做裁量。

而東方社會普遍更傾向情理法:遇事先看關係,接著談道理,最後才看法律如何規範。

這種價值觀直接影響了社會風氣,導致部分公僕在依法行政執行公務時,若被取締者如未依法登記之攤商或是書中所言的工人等弱勢族群,便有人大張旗鼓的抨擊執法不當,甚至是嘲諷該公僕這麼厲害怎麼不去抓大奸大惡之人、或是去揭發官商勾結等等,只會欺負樸實勤勞的老百姓之類云云。

這種想法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

現代社會本就是專業分工,公僕間本來也就有明定的業務職掌,但部分人民往往將公僕視為單一的對象,假設今天違法被開罰單,便認為警察只會抓小案而吃大案,但實際上兩者根本就不能混為一談

首先不同屬性的案件本就分屬不同單位,其次,就算有大案攻破,也不一定會讓所有人民知道,至少不會大張旗鼓的宣傳。

所以很多人就會主觀的認為政府只敢欺負好欺負的人,而絕口不提自己違法的事實。

再來談到理盲且廉價的同情。

生而為人,大家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或是讚美,但是鮮少會有人希望獲得他人的「同情」。

為什麼我們會同情他人?便是因為覺得該人的處境很可憐。但很多時候這種「覺得很可憐」的情感純粹是誤會、甚至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產物。

以提供同情的角度而言,當我們有條件同情他人,其實隱含了我們本身比較優越的想法,說優越或許不夠精確,至少代表有條件給予同情的人,其處境比接受同情的人來的好。

而對於接受同情的人而言,這種立場便顯得受者很卑微,因為「被」他人同情便隱含了受者處境不如他人。

而更多時候,其實我們眼中的弱勢族群,完全不以弱勢族群自居,且他們並不希望他人施予同情,而是希望我們就他的表現與能力給予讚賞。

但事實往往不然,部分的人卻往往自認優越,自以為是的站在高點,對他人施予同情而自我感覺良好。

最後本書書末提到一個下班後的工人、在便利商店外猶豫不決的例子作為結尾。

該工人因為下班後全身沾滿污漬,怕進入便利商店後會造成店內地板染上髒污、會造成便利商店店員的困擾,進而在門口躊躇不決。

而作者對此的想法是:

工人「尚且」如此為便利商店的店員著想,那麼為什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多體諒他人,而不要成為一名奧客呢。

這段作者自述,充分顯現了歧視早已內化在他的價值觀中。

首先,假設作者真有如他自稱:

認為我們應該把工人視為一個值得我們尊敬其努力奮鬥精神的普通人,那麼今天這種行為,就僅僅只是一個可被稱頌的美德,而與其職業無關

其次,本書在提到此例時,使用了「尚且」這詞,完全隱含了作者認為工人比普通人還要次等的想法

俗諺云:「螻蟻尚且偷生。」,便是描述就連螻蟻這種比人類次等的生物都還愛護自己的生命,那還何況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

一方面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給予工人其應得的尊重,但自己其實才是那歧視工人的人,這種行為令人作嘔。

出版本書倡導我們應該尊重這群努力求生存的工人,但事實上歧視卻內化自身而不自知,社會上的確缺乏更多的尊重與包容,但絕對不缺這種兜售廉價同情的偽善者。

Morven Hsu
Morven Hsu

Written by Morven Hsu

已搬家至個人網站:www.morvenhsu.com 歡迎舊雨新知移駕指教🙂

Responses (1)